根据记者调查,这些线下婚介门店首先是制造焦虑。红娘反复提及年龄问题,并拿出年轻会员进行比较,制造“年龄危机”“孤独焦虑”,吸引客户冲动消费。其次是一直强调专业性,降低消费者警惕性,争取让顾客放下戒备当场完成签约。最后消费者一交就半年期服务费两三万元,在服务期内,只要门店安排的约见对象数量达到合同约定数的,门店有权不再提供服务,至于成功与否门店并不直接负责。
类似的商业模式的确将客户的潜在需求极大化地调动,而在实际上又可能让消费者陷入耗费时间和金钱最后一无所获的境地。究其原因,有几方面。一个是部分中介会夸大匹配成功率或虚构成功案例,吸引用户付费。服务费用可分多个层级(如基础会员、VIP会员),但高阶服务的具体权益(如推荐对象的质量、数量)往往不清晰,导致用户不断追加投入。消费者误以为婚介真的掌握了大量的优质资源供自己选择,而实际上,很可能许多人设就是根据用户需求编造出来,利用算法虚构的匹配对象。这些美好的对象是约都约不出来的。又或者根本就是婚介雇佣的演员,就是为了用掉客户的相亲机会。如此持续诱导用户,持续消费。
对于这种行业的灰色地带,要以传统方式去进行监督和揭发确实很难。比如中介通常不会公开匹配算法或对象筛选标准,用户无法验证推荐是否合理。即使服务不满意,也常是以客户的“主观因素”为由拒绝退款,合同条款往往偏向中介。因此这种服务也是最无法进行售后保障的。消费者在订立合同的时候,面对的几乎都是格式合同,甚至就是对中介的免责合同。总之一句话,中介提供的只是线索而已,最后能不能成功,是不是看对眼,会不会货不对板,中介当然就是绝对不包的。
但是,并非所有婚恋中介均不可信,但行业乱象较多,用户需保持警惕。婚恋一旦形成市场,就需要在交易中进行,然而真要对人进行等级水平划分,比如学历、身高、收入、单位之类,再明码标价“出售”,即使再科学全面的问卷都未必能完成。婚介服务本身不容易量化成服务标准,而情感与偏好又是最难以定性和定量的。机构在放大其“科学专业”的同时,消费者还是不要失去自己最基本的智商和直觉判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