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瓦蚌村果园里的“蜂糖李”在清风中轻轻摇曳,丰润、灿黄的果实迎接着四方游客。果园里的欢声笑语中,透露出瓦蚌村群众今年殷实的收入……丰收的画面,离不开“蜂糖李”产业的“四谋”发展之路——立足资源谋发展,好山好水育好果;党建引领谋发展,凝心聚力谱新篇;培养“头羊”谋发展,致富之路凤引路;农旅融合谋发展,创新铺路遍地香。
瓦蚌村的农文旅发展,只是富宁县近年来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突出壮乡旅游新亮点的一个缩影——
(资料图片)
富宁位于云南东南部,地处两国三省十县结合部,近黔南、交桂西、毗越北。境内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是西南地区与岭南地区惠通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有“滇粤津关”的美誉。县内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仡佬6个民族的群众,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9%。各族群众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坡芽情歌”“云南壮剧”“壮族彝族铜鼓舞”,分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富宁县通过深挖民族文化、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培育旅游文化新业态,打造文旅融合建设项目等积极措施,激发旅游市场消费增长,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目前,拥有8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条包含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边境风情旅游精品线路。截至今年5月份,全县累计接待旅游者206.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16亿元。
打造富宁县城“后花园”
富宁县里达镇海拔在1100—1628米,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1213.7毫米,距离富宁县城仅19公里。近年来,里达镇党委、政府坚持“切口小一点、研究深一点、更管用一点”的工作方法,围绕县城“后花园”和避暑地的定位,全力发展生态农旅产业,集中资源和力量做强“一村一品”。
在“一村一品”建设中,里达镇瓦蚌村率先发力。
“瓦蚌”是壮语,意思是“花朵盛开的地方”。但过去的瓦蚌,却是全镇出了名的问题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人畜饮水、项目建设征地难等问题种种,严重制约着瓦蚌村的发展。“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推动瓦蚌发展,镇党委从组织建设下手,着力建强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从前的瓦蚌要发展没产业、要种田没好地;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留守,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在镇党委、政府提出培养致富带头人的一系列优惠措施后,后来作为瓦蚌村党支部书记的张红艳就有了想法,她把眼光放在了村中几十亩的荒山荒地和闲置地,想在这山窝窝上用果树“做文章”。在镇政府扶持下,2015年,张红艳开始在村内栽种几亩香脆李;但是刚刚过万的年收入,还难以解决穷根。
2018年,当地政府安排她到贵州安顺,参加农村致富带头人“乡土”培训班。培训过程中,她了解到当地发展李子中的“爱马仕”——“蜂糖李”实现群众增收百万元时,她动了心思。回来后,在镇党委、政府的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支持下,她广泛调动青年、妇女和团员建设家园积极性,顶住压力和困难,带头组织18名留守妇女成立“巾帼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贷款30万元开启了“蜂糖李”种植。
瓦蚌村适宜的温度、光照、湿度、海拔等气候条件,以及合适的山地排水地形、便利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地等环境条件,让前期栽种的7000株果苗存活率达80%;结出的蜂糖李果大、汁多、品质好、甜似蜂蜜。一经挂果销售,就受到了市场青睐。
“你好,这里是‘蜂糖李’果园,现在果园已经开始采摘,可安排时间过来……”放下电话,张红艳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自从果园开始采摘后,现在8天的时间里,果园已经销售出去8万元。今天,5市斤装的产品礼盒,已经发出去68单,其中发往省外的占半数以上……”蹲在果树下,张红艳开始计算着今天的“蜂糖李”的订单,安排合作社的社员发货。
这片68亩的果园,是张红艳2018年开始栽种的,今年逐渐进入丰果期。今年下来,会有60万元收入。现在,村里栽种了130亩观光李子树和梨树等果树。越来越多的群众也加入种植专业合作社;张红艳免费给乡亲们提供树苗和技术,带领大家一起走上致富路。
短短几年时间里,瓦蚌村的小小“蜂糖李”不但绿了山头,又富了群众口袋,并与里达豆腐、高山牛肉、黑木耳、鹿茸菇、鸟王山茶叶等农产品,一起成为里达镇的品牌名片。“巾帼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被授予“省级优秀妇女之家”称号;张红艳个人也被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
打造壮乡柔情的旅游氛围
瓦蚌村有58户群众302人,居住着汉、壮、瑶、傣四种民族。近年来,瓦蚌村立足资源优势,以生态休闲旅游康养为主线,打造瓦蚌村绿色菜园、生态果园、休闲家园特色产业,描绘出“党建红”与“生态绿”交相辉映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实现产业富民、村庄腾飞,成为富宁县内知名的集“观光、休闲、餐饮”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农庄。
在产业发展中,里达镇组织群众布好“基础局”,通过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多元化入股形式,凝聚群众合力,扩大种植早熟梨、杨梅桃、桑葚、樱桃等水果,多元化吸引游客进行采摘体验;壮大上游产业,筑牢全村“抱团发展”的基础。2022年,仅上半年就接待游客1.2万人,“蜂糖李”采摘获利10余万元。
同时,里达镇布好“生态局”,依托“蜂糖李”品牌效应和特有的山水田园生态风貌,推动生态农旅。按照溶洞景观区、滨河游览区、生态果园区、休闲农家区“四区”建设思路,建立集“观光、休闲、餐饮”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农庄经济模式。2021年,各项收入累计达100余万元。
另外,里达镇组织布置好“网络局”。除正常的市场销售外,“蜂糖李”还搭上了网络销售的快车;通过上架“购壮乡”和使用微信平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销售额达10余万元。金灿灿的“蜂糖李”,为瓦蚌村带来了致富增收的新路子。“蜂糖李”产业发展,更搭上了乡村振兴及农旅产业发展的“快车”。
翻开瓦蚌村经济发展的“日历”,村子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省级优秀妇女之家(学校)”“省级文明村”“州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产业村。
“近年来,富宁县通过抓科学规划,架构文旅融合旅游发展蓝图;抓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条件;抓突出特色,建设乡村旅游景点;抓精心策划,树立丰富多彩富宁旅游形象;深挖历史,推动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抓做优民族文化,打造非遗深度体验旅游业态。”
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舒军介绍,富宁具有三项国家级非遗、7项省级非遗、14项州级非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以“坡芽情歌”为代表的壮族情歌文化,更是蜚声海内外,是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
为此,富宁县以宣传推介“坡芽情歌”为切入点,以壮族、苗族、彝族、瑶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坡芽歌书、壮剧、铜鼓舞、葫芦笙舞等为代表的富宁民族歌舞戏剧类艺术资源;以民族刺绣、银饰、壮锦等为代表的民族工艺资源;以袁隆平院士题写的“中国富宁壮族稻作文化民俗研究基地”的壮族“那”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探索文化元素植入旅游景区,做到“N+旅游”。
舒军介绍:“在县域内,以坡芽村为中心辐射全县各个角落。在富宁县形成‘时时能聆听壮族山歌、人人都传承壮族文化、处处能体验壮乡柔情’的浓厚氛围,很好地辐射和带动了云南、广西等周边各地壮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文/张密 赵嘉 农佳 图/文山州委宣传部)
标签: